很多家长都有给孩子掏耵聍(耳屎)的习惯,总觉得“掏干净”才卫生,但其实“健康情况下,耵聍不需要刻意掏,反而有自然益处”;只有在耵聍过多、堵塞耳道时,适当清理才有用。下面用通俗的方式说说掏耵聍的“好处”,以及家长最该注意的误区:
一、什么时候“掏耵聍”才真的有好处?
1.缓解耳道堵塞,恢复听力
这是最直接的好处!如果孩子耵聍分泌多,或者洗澡、游泳后进水,耵聍会吸水膨胀,慢慢堵满耳道——孩子可能会说“耳朵闷”“听不清楚”,甚至看电视要开很大声。这时候适当清理,能快速解除堵塞,让听力恢复正常。
2.减少耳痒、异物感
有些孩子耵聍偏干燥,会形成细小的“耳屑”,或者有少量灰尘、绒毛粘在耵聍上,可能会让耳朵发痒,孩子总忍不住抠挖。轻柔清理后,能缓解这种不适感,避免孩子用手抠破耳道皮肤。
3.预防耵聍栓塞引发的问题
如果耵聍长期不清理,堆积过多会形成坚硬的“耵聍栓塞”,不仅会加重堵塞和听力下降,还可能压迫耳道引发疼痛,甚至诱发
外耳道炎(比如耳朵红肿、一碰就痛)。定期“适度清理”(不是频繁掏),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。
4.辅助发现潜在耳部问题
清理时如果仔细观察(建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),可能会发现孩子耳道里的异常,比如:耳道皮肤有红肿、破损,或者有不明分泌物(比如黄色脓液、血迹),这时候能及时警惕,带孩子去耳鼻喉科检查,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。
二、家长必看:这些“掏耳误区”比不掏更危险!
很多家长觉得“掏耳是小事”,但孩子耳道娇嫩、鼓膜薄,错误操作可能造成伤害,反而违背了“清洁”的初衷:
❌用棉签、挖耳勺深入耳道:棉签会把耵聍推向耳道深处,反而加重堵塞;挖耳勺如果孩子突然动一下,容易戳伤耳道皮肤,甚至戳破鼓膜。
❌频繁掏耳:健康的耵聍能保护耳道(比如阻挡灰尘、细菌,润滑耳道皮肤),频繁清理会破坏这层“保护屏障”,导致耳道干燥、发痒,甚至增加感染风险。
❌用指甲、发卡等尖锐物品:容易划伤耳道,还可能带入细菌,引发外耳道炎。
三、正确的“耵聍清理”方式(家长可操作)
1.只清理“外耳道入口处”的耵聍: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耳道入口,或者用手指轻轻揉搓耳廓,让表面的耵聍脱落即可,不用深入耳道内部。
2.耵聍较多、较硬时:先给孩子用“碳酸氢钠滴耳液”(药店可买),每天滴34次,每次12滴,连续滴23天,让耵聍软化后,再用棉签轻轻擦拭,或者带孩子去医院耳鼻喉科,医生用专业工具(比如耳内镜、吸引器)安全清理,避免家长自己操作失误。
3.孩子耳朵进水后:让孩子侧躺,进水的耳朵朝下,轻轻拉扯耳廓,让水自然流出,再用棉签擦拭耳道入口即可,不用刻意掏挖。
热点问题
咨询热线:025-85262032
我要提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