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刺卡喉多数人认为“喝点醋、咽口饭”就能解决,但忽视或不当处理可能导致鱼刺滞留,引发一系列从轻微不适到危及生命的危害。
一、局部黏膜损伤:
鱼刺(尤其是尖锐、带倒刺的鱼刺,如鲫鱼、草鱼、鲈鱼刺)刺入咽喉或食道黏膜时,会首先造成局部组织损伤,具体表现为:
1.持续性疼痛:刺痛感随吞咽动作加重,吞咽唾液、食物或饮水时,疼痛会向咽喉深处、耳部或颈部放射,严重时甚至不敢吞咽。
2.黏膜划伤与出血:鱼刺尖端可能划破黏膜,导致少量出血,表现为唾液中带血丝;若鱼刺刺入较深(如食道上段),可能损伤小血管,引发少量呕血或黑便(提示消化道出血)。
3.异物感与吞咽障碍:即使鱼刺未完全刺入,仅卡在黏膜表面,也会持续产生“喉咙有东西卡着”的异物感,导致吞咽不顺畅,部分人会因不适频繁做“清嗓子”动作,反而可能加重黏膜摩擦损伤。
二、局部感染:
鱼刺滞留超过24-48小时后,破损的黏膜易被口腔内细菌(如链球菌、葡萄球菌)侵袭,引发局部感染,具体表现为:
1.咽喉部炎症:感染初期会出现咽喉红肿、灼热感,疼痛从“刺痛”转为“胀痛”,吞咽时疼痛范围扩大,可能伴随轻微发热(体温37.5-38℃)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
2.扁桃体周围脓肿/咽旁脓肿:若鱼刺卡在扁桃体隐窝或咽旁间隙,感染可能进一步扩散,形成脓肿。此时咽喉疼痛剧烈,张口困难(无法正常说话、进食),颈部两侧可能出现肿胀,按压时疼痛明显,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。
3.食道炎/食道溃疡:若鱼刺刺入食道黏膜,滞留后会引发食道炎症,表现为胸骨后疼痛(吞咽时更明显)、反酸、烧心;长期刺激还可能形成食道溃疡,甚至导致食道狭窄,影响后续进食。
三、邻近器官损伤
若鱼刺较大、较硬(如带鱼骨、鱼骨尖),或刺入位置较深(如食道中段、上段靠近大血管处),可能穿透黏膜,损伤邻近重要器官,常见风险包括:
1.气管损伤:鱼刺若从咽喉部坠入气管,或刺入气管壁,可能引发气管黏膜损伤、出血,甚至导致气管梗阻,出现剧烈咳嗽、呼吸困难、面色发紫等窒息前兆,若不及时取出,可能危及生命。
2.大血管损伤:食道上段邻近主动脉弓、颈总动脉等大血管,若鱼刺刺入过深,可能划伤血管壁,初期表现为少量出血,后期可能引发血管破裂,导致突发性大量呕血、休克,死亡率极高(此类情况虽罕见,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)。
3.甲状腺/颈部软组织损伤:鱼刺若卡在颈部深层组织,可能穿透咽喉壁,损伤甲状腺、颈部肌肉等,引发颈部肿胀、疼痛,甚至形成颈部脓肿,后续需手术切开引流才能治愈。
四、全身并发症
若鱼刺长期滞留(如数月未取出),局部感染持续扩散,可能引发全身感染性疾病,具体表现为:
1.全身败血症:感染灶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,引发全身炎症反应,表现为高热(体温39℃以上)、寒战、头痛、全身酸痛,严重时会导致感染性休克,损伤肝、肾等重要器官。
2.营养不良与电解质紊乱:因长期吞咽疼痛、不敢进食,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、乏力、贫血,儿童或老年人还可能因摄入不足导致电解质紊乱(如低钾、低钠),进一步加重身体虚弱。
卡鱼刺的危害程度,与鱼刺大小、刺入深度、滞留时间、处理方式直接相关:小而浅的鱼刺可能自行脱落或被黏膜排出,但若鱼刺尖锐、刺入较深,或因“吞饭、喝醋”等不当操作导致鱼刺扎得更深,危害会呈指数级上升。
因此,一旦发生卡鱼刺,若出现“疼痛持续不缓解、吞咽困难、唾液带血、发热”等症状,切勿拖延,应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或急诊科。
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为了方便患者就诊,特开设了卡鱼刺专病门诊,支持夜诊,医生轮流值班,卡鱼刺门诊电话:
025-85262032,来之前可提前拨打电话预约,来院即可安排医生取鱼刺,无需等待!
热点问题
咨询热线:025-85262032
我要提问